近期孩子已經正式開展新冠疫苗接種,全國各地的孩子都由學校安排或者家長陪伴前往接種疫苗。孩子比成年人小,為什么新冠疫苗劑量不變少。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
關于孩子吃藥,曾經有一種形象說法:兒童用藥掰著吃。這是由于一般小孩子吃藥會比大人用量少,如果缺少合適規(guī)格的藥,就把一片掰成小份用。
現在大部分兒童用藥,根據成人用藥量減半或酌減來使用。但在新冠疫苗的接種中,人們發(fā)現,3-11歲的小朋友們使用的疫苗劑量卻和大人一樣。事實上,包括3-11歲、12-17歲、18-59歲、60歲以上的所有年齡段在內的所用的疫苗劑量和成分都是完全一樣的。
小身體承載了同樣劑量的疫苗,孩子的身體會不會“過載”呢?
治療性藥物的用藥劑量有的考慮體重,有的還要考慮身體表面積,這個與藥物在體內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和肝臟代謝等因素相關。
“疫苗的機制與治療性藥物不同,疫苗里的抗原進到身體里之后,不是直接代謝,而是經過免疫系統(tǒng)進行抗原遞呈,免疫細胞識別后產生抗體,抗體再發(fā)揮阻攔病毒感染或防發(fā)病等作用。”張云濤說,疫苗生產抗體的過程,跟體表面積、體重沒有相關性。
事實上,絕大多數疫苗的劑量都是不區(qū)分成人、兒童的。例如乙肝疫苗、宮頸癌疫苗、肺炎疫苗都沒有人群上的劑量區(qū)別。
“例如,嬰兒也會注射的IPV疫苗(注射型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小月齡的孩子注射的和大人注射的也是一樣的。”張云濤說,所以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采用統(tǒng)一劑量,這是全球通用辦法。
在臨床研究過程中,疫苗研發(fā)者也對成人、兒童進行了高、中、低三個劑量的分組試驗,發(fā)現不同的劑量對于成人、兒童產生的免疫效果在同一劑量時基本一樣。
“目前使用都是中劑量,沒有使用高劑量,因為中劑量足夠激發(fā)有效的免疫保護?!睆堅茲偨Y,疫苗的劑量確定原則是,在保證安全性的情況下,盡量選擇能夠達到最有效預防作用的劑量。
此外,在疫苗總體短缺時,基于成本的考量,有一些企業(yè)或者組織會呼吁減低劑量,以提高疫苗在全人群中的可及性。
還有一部分家長疑慮,孩子的免疫系統(tǒng)仍在發(fā)育完善,但并沒有發(fā)育完全,這個時候打疫苗能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
“首先從機制來說,疫苗進入兒童的身體之后,產生抗體的機制和成人是完全相同的,沒有區(qū)別。”張云濤解釋,其次,盡管小孩的免疫系統(tǒng)仍在發(fā)育,但其實三歲以上的孩子已經基本完善,接近成人了。
那么,疫苗進入人體里,能達到“滿格”的免疫效果嗎?
答案是,接近滿格。分組的臨床試驗也證實了這一點,“免疫原性”是反應不同人群免疫能力的關鍵指標。
據百度百科提供的解釋:免疫原性是指能引起免疫應答的性能,即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細胞,使免疫細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終產生免疫效應物質抗體和致敏淋巴細胞的特性。
“從新冠疫苗的研究數據來看,18—59歲年齡段的免疫原性是最好的,其次是18歲以下年齡段,60歲以上年齡段的人免疫原性是最差的。”張云濤解釋,這是由于隨著衰老而發(fā)生的各種機能的退化,使得老年人免疫原性降低,而18歲以下人群其實是好于老年人的。
“但其實差異很小,沒有特別明顯,不具有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因此接種策略各年齡段都是一樣的?!睆堅茲a充道。
如果非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小孩與成人免疫系統(tǒng)上的那一點差異究竟是啥,又會帶來哪些不同呢?
“我們的中和抗體主要是由體內的免疫B細胞生產的,小孩體內的這個B細胞增殖和分化會些微受限和延遲;另一方面就是整個體系中起到輔助作用的,包括T淋巴細胞和參與抗體形成的各種因子能力或含量稍微比正常低一點……”張云濤解釋??傮w而言,可以理解為免疫應答稍微弱一點,但都在正常范圍內。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