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D&G 的辱華事件之后,人們更加意識到,原來筷子也有那么多的情感和歷史淵源,你知道中國人的筷子文化是如何傳承至今的嗎?我們中國人為什么要學(xué)會使用筷子呢?我們來研究一下中國人用筷子的歷史吧!
小時候,當(dāng)我們不再需要長輩喂飯,要自己動手吃飯的時候,家長們就開始教我們學(xué)用筷子,而年幼時的我們常常是被難到哭都抓不起來,即使抓起來也沒辦法像大人那樣運(yùn)用自如。
然而,就算再難,我們?nèi)匀粫W(xué)。許是中國人骨子里對筷子的熟悉,總有那么一天,突然一下子我們就會用筷子了,并且伴隨一生。
在我國殷商時代,已經(jīng)有了象牙筷子?!俄n非子 · 喻老》中記載:" 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 紂就是殷紂王。當(dāng)時是殷商時代末期,紂王用象牙做筷子,這是有文字記載的第一雙象牙筷子。
在殷墟等商代墓葬中,發(fā)現(xiàn)商代甲骨文有 " 象 " 還有 " 茯象 " 和 " 來象 " 的記載?!秴问洗汗艠贰分幸灿?" 商人服象 " 之句。據(jù)《本味篇》" 旌象之約 ",就是說象鼻也是一種美食。
由此可知殷墟我國殷商時代中原野象成群。正因商代有象群可以圍獵,才有 " 紂為象箸 " 的可能。
我國最早的是竹木筷
但是,這也并不是我國的第一雙筷子,而僅僅是第一雙象牙筷子,我國最早的是竹木筷而不是象牙筷。
原始社會時期,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時代,祖先進(jìn)食大多采用蒸煮的方法,食粥可以用匕,但羹中取菜則極不方便。
當(dāng)時的祖先大多生活在始森林里,于是就在原始森林里取下樹枝,在陶鍋里把煮熟的很燙的菜夾出來或掏出來。
《禮記 · 曲禮》記載:
《禮記 · 曲禮》對此記載說,把谷子以樹葉包好,糊泥置于火中烤熟。而更簡單的方法,是把谷粒置火灰中,不時用樹枝撥動,使其受熱均勻而后食之。
先人是在這一過程中得到的啟發(fā),天長日久,人們發(fā)現(xiàn)以箸挾取食物不會燙手,制作又很方便。于是,就產(chǎn)生了最原始的筷子。
但當(dāng)時有長有短,有粗有細(xì)。在撈來撈去的過程中間,逐步產(chǎn)生了固定的形制。
遠(yuǎn)古的時候,筷子多是就地取材的樹或木棍、天然的動物骨角,原始社會末期是修削后的木筷或竹筷。
夏商時期,又出現(xiàn)牙筷、玉筷。
等到了殷紂王 " 紂始為象箸 " 時候,筷子已經(jīng)形成了粗細(xì)長短都相同的狀態(tài)。
先秦筷箸,有青銅制品,更多為竹木制品,不像青銅器埋人地下數(shù)千年依然形器完整,即使銹跡斑斑,或有些殘缺,也可修復(fù)。
考古記載:
而筷箸因身材細(xì)小,又是竹木材質(zhì),人土多易腐爛,近代,考古研究者從古墓中也發(fā)掘了一些古箸。
1961 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祥云縣大波那發(fā)掘了一座罕見的銅棺墓,其中出土了三根圓柱形的銅筷,經(jīng)放射性碳素測定,為公元前 500 年左右東周中期的物件 1977 年,安徽省貴池縣出土了一批東周青銅器。
其中就有生活用器銅筷一雙??磥?,青銅不但制成鼎、鬲、尊等炊器、祭器,也制成箸等小餐具 1978 年 5 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隨州市西北約三千米的擂鼓墩,發(fā)掘了戰(zhàn)國早期曾侯乙墓群,出土文物中就有竹策。
竹策,就是現(xiàn)代的竹筷。
新石器時代遺址是最早的筷子
江淮東部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了可能是迄今為止最早的筷子,其中在龍虬莊遺址出土的骨箸將我國使用筷子的歷史提前到距今 5500 年之前。
上圖為:龍虬莊遺址出土的骨箸
到了漢代,箸的使用已非常普遍。漢代的餐勺和箸也是同時使用的,人們將勺與箸作為隨葬品一起埋入墓中。馬王堆漢墓中出土有一組餐具,在漆盤上擱著,這套完整的餐具中就有一副筷子。
《三國志》記錄:
《三國志》中曹操煮酒論英雄,提到 "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shù)也。" 劉備聽到后," 失匕箸 "。
這句話是說,曹操說 " 當(dāng)今天下英雄,只有我和你劉備兩人而已 ",劉備意識到曹操的真實(shí)用意,趕忙巧借驚雷響聲,佯裝害怕將筷子失手落地,以表白自己是個胸?zé)o大志的庸人,從而消除了曹之戒心,保全了自己。
唐代壁畫記載:
在甘肅敦煌唐代《宴飲圖》的壁畫中,繪畫中每人面前都擺放著勺和箸,擺放位置劃一,相當(dāng)整齊,將勺箸在古代的分工又一次演繹得非常明白。
魏晉時期的磚畫大多是用來體現(xiàn)當(dāng)時人們的生活畫面的,用餐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因此在魏晉的磚畫上也常能看到用箸的畫面。
唐朝盛世飲宴之風(fēng)風(fēng)靡長安,美味佳肴豐富了,冶煉水平有了大的提高,箸匙等餐具也向金銀豪華方面發(fā)展。據(jù)《開元天寶遺事》記載:" 宋璟為宰相,朝野人心歸美焉,時春御宴,帝以所用金箸令內(nèi)臣賜璟。"
當(dāng)年黃金餐具器皿為皇宮所壟斷,北魏時,曾規(guī)定上自王公下至百姓,私造金器者是犯法的。所以當(dāng)宋璟聽說皇上賜他金箸,這位宰相十分惶恐,愣在恫陛前不知所措。
1、唐玄宗用來表彰之物
唐玄宗見狀說:" 非賜汝金,蓋賜卿以箸,表卿之直耳。" 當(dāng)宋璟知道是表彰他如同筷箸一樣耿直剛正時,這才受寵若驚地接過金箸。但是這位 " 守法持正 " 的老臣,并不敢以金箸進(jìn)餐,僅僅是把金箸供在相府而已。
2、唐朝銀箸受宮貴族喜愛
在唐朝,銀箸已為達(dá)宮貴族及士大夫階層所寵愛,銀為貴重金屬,其價格僅次于金,當(dāng)年鑄造如此長的大量銀箸,反應(yīng)出唐代的繁榮昌盛,國富民強(qiáng)。唐代出土的銀箸,不但數(shù)量多,箸也長,最長者有 33.1 厘米。
唐代當(dāng)年常舉行盛大飲宴,在畫《宴飲圖》中就有著生動地描述,在這幅圖中我們不僅看到當(dāng)時進(jìn)食時的禮儀,也清楚地看到了箸的使用。
西安市南里王村唐代韋氏家族墓壁畫《宴飲圖》
宋代一直是中國飲食文化發(fā)展的高峰時期,因此關(guān)于箸的使用,更是隨著當(dāng)時食物的豐富而非常普遍。
1、酒樓招待客人必備
酒樓招待客人的時候,等顧主坐定,就會送上箸紙,也就是筷子和紙花,然后才開始點(diǎn)菜,這跟我們今天去飯店吃飯已經(jīng)很相似了,可見筷子在當(dāng)時是必不可少的餐具。
宋代面食極為豐富,因此配套的箸就必不可少,甚至宋人吃羹都要用到筷子。《水滸傳》林沖的徒弟說自己 " 安排的好菜蔬,調(diào)和的好汁水 "," 汁水 " 也就是羹。
《東京夢華錄》云 " 舊只用匙今皆用箸矣 ",可見本都是可喝的湯水,在宋代也會用箸。
2、筷子進(jìn)入民間婚禮習(xí)俗
除此之外,箸已經(jīng)不單是餐飲用具,在民間婚禮等習(xí)俗中也開始出現(xiàn)。《東京夢華錄》對當(dāng)時一般百姓的嫁娶更作了詳細(xì)記載:
" 凡娶媳婦,先起草帖子。兩家允許,然后起細(xì)帖子,序三代名諱,議親人有服親田官職之類。次檐許口酒,以絡(luò)盛酒瓶,裝以大花八朵,羅絹生色或銀盛八枚,又以花紅繳檐上,謂之‘繳檐紅’,與女家。
女家以淡水二瓶,活魚五個,箸一雙,悉送在無酒瓶內(nèi),謂之‘回魚箸’。"
箸的名稱,在明代發(fā)生了變化。明陸容《菽園雜記》中記載:江南民間行船的人忌諱 " 住 " 與 " 箸 " 諧音,因?yàn)榇裉貏e怕船 " 住 ",即船停住了或被蟲蛀了,因此改 " 箸 " 為 " 快 ",圖個吉利。
1、明代" 箸 " 稱為 " 快 "
雖然明代民間已有人稱 " 箸 " 為 " 快 ",但清朝《康熙字典》并不承認(rèn)民間將快加了竹字頭的 " 筷 " 字,而僅收錄了 " 箸 " 字。但自清朝起,筷子的稱呼已習(xí)以為常。
在明代,箸的款式特別明顯的一點(diǎn),首方足圓。所謂 " 首方 ",即是上部為方形;" 足圓 ",即箸的下半部為圓形。
2、明代箸以首方足圓為特征
明代以前無論是銀、銅、竹、木、牙箸等,大多為圓柱體,也有六棱形,但四方形極少,可是明代箸卻以首方足圓為特征。
首先圓柱體筷箸容易滾動,而民間稱之為四楞箸的首方足圓箸,不會滾動,設(shè)宴待客放在桌上很穩(wěn)重。四楞箸比圓形箸更易操縱,如吃拔絲類菜,方頭筷握在手中用力撥菜也不易打滑,吃面條更得心應(yīng)手。
四楞方箸為能工巧匠在箸上題詩刻字雕花提供了藝術(shù)發(fā)展的良好條件。圓柱體筷箸難以表現(xiàn)繪畫刻字,方箸不但可以兩筷相應(yīng)拼組成畫幅,也可十雙筷箸排列組成更大的畫面。
方箸既可以單面刻,也可雙面刻,還可以四面刻,圓箸為此相形見絀。
清代筷箸,多為竹木筷鑲銀,其特點(diǎn)為制作工藝精巧美觀??曜臃綀A有致,式樣精巧、或烙畫、或鏤刻,讓人觀賞把玩,愛不釋手。清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說:" 美食不如美器,斯語是也。"
清代金鑲寶石松竹鏟箸座
對于中國人來說,與筷子相關(guān)的文化符號真是太多太多了。
與帶有攻擊含義的刀叉文明相比,使用兩支棍子的筷子文明更平和,比起刀叉來,中國人對筷子更有感情。
1、筷子的講究
關(guān)于筷子的講究,在中國有很多,中國人在不同場合用不同顏色的筷子,如喜事用紅筷子,而喪事忌諱,要用白筷子,表示對死者的尊敬。一雙筷子要同一色,如果用雜色筷,預(yù)示家庭不和。
中國還有用筷遠(yuǎn)近的說法:筷子拿得遠(yuǎn),嫁得遠(yuǎn),娶得遠(yuǎn)。女孩子出嫁時,在給女兒的嫁妝中,總少不了筷子。在中國民間,筷子有各種寓義,例如祈子,取民間吉利語 " 筷子快子,快快生子 "。
在廣東潮汕地區(qū),至今仍有新郎新娘人洞房時要喝桂圓湯的風(fēng)俗,但吃桂圓不用湯匙,要用紅筷子,意思是 " 快生貴子 "。另外,結(jié)婚陪嫁筷子還有希望小夫妻以后成雙成對,永不分離之意。
2、古人眼中的筷子
筷子在古人眼里并非僅僅是餐具,古人還認(rèn)為筷子有神性,常通過筷子來觀察和分析人生和未來?!短接[》引《相書》上的說法。稱 " 人,三指用箸者,自如;四指用箸,貴;五指用箸,大富貴也 "。
實(shí)際上,筷子在古代常被當(dāng)成占卜工具,叫 " 箸卜 "。唐末五代時的南唐每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便流行箸卜,宋初徐鉉《稽神錄》中即記錄了這一說法:" 會正月望夜,時俗取飯箕衣之,衣服插箸為觜,使畫盤粉以卜。" 箸卜過去在嶺南等地很流行。
3、有關(guān)歷史故事
楚漢相爭年代,高陽酒徒酈食其向劉邦獻(xiàn) " 強(qiáng)漢弱楚 " 計(jì),謀士張良知道后即順手拿起劉邦剛放下的筷子,在餐桌上以箸為圖,說出酈食其的錯誤,并獻(xiàn)出自己的剪楚興漢的戰(zhàn)略良策。
這就是《漢書 · 張良傳》記載的 " 臣請借前箸以籌之 " 的故事,后世成語 " 借箸代籌 " 即由此而來。
唐代著名詩人杜牧 " 借箸 " 論元載中道:" 牧羊驅(qū)馬雖戎服,白發(fā)丹心盡漢臣。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閑人。"
北宋書法家米芾《與伯先帖》中也有:" 三吳有丈夫,氣欲吞海水。開口論世事,借箸對天子。"
南宋女詞人朱淑貞《詠箸》曰:" 兩個娘子小身材,捏著腰兒腳便開。若要嘗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頭來。" 前兩句將筷子擬人化,形象生動有趣,后兩句似乎又寄寓著這位宋代女詩人抑郁不得志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明代詩人程良規(guī)《詠竹箸》詩中有:" 殷勤向竹箸,甘苦爾先嘗。滋味他人好,爾空來去忙。" 借箸喻人,亦別有意味。
可見在中國人眼中,箸不僅僅是食用工具。它有著人們對陰陽協(xié)調(diào)萬物平衡的希望,有著中國古代詩人的氣節(jié),也有著中華民族特有的風(fēng)俗與禁忌。
關(guān)于我們 丨 聯(lián)系我們 丨 廣告合作 丨 誠聘英才 丨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 © 2018 武漢門戶網(wǎng) sxmzlq.com鄂ICP備16007396號-6